釉面開裂是
拋釉熔塊應用中的 “頑疾”—— 瓷磚燒成后表面出現網狀 “雞爪紋”、衛浴潔具轉角處縱向裂紋、戶外陶瓷長期使用后釉層剝離開裂…… 這些問題不僅讓產品顏值盡失,更直接影響防水性與使用壽命,甚至導致整批產品返工報廢。那么,是什么導致本品釉面開裂的呢?本文為大家做了詳細的介紹。
一、原料適配失衡:
1. 熱膨脹系數差異過大,冷卻時應力撕裂釉層
陶瓷燒成后從高溫(1200℃+)冷卻至室溫,坯體與釉層會因熱膨脹系數不同產生收縮差。當坯體熱膨脹系數遠大于釉層時,坯體收縮會對釉層產生 “拉伸應力”;反之則產生 “擠壓應力”,兩種應力超過釉層承受極限(通常釉層抗壓強度≤80MPa,抗拉強度≤15MPa),就會導致開裂。
2. 釉層與坯體結合強度不足,易從界面處剝離。
拋釉熔塊若未添加氧化鋁、氧化鋯等 “結合增強成分”,或坯體表面粗糙度過低(Ra<0.8μm),釉層無法與坯體形成牢固的 “機械咬合” 與 “化學結合”。
二、燒成工藝失控:
1. 燒成溫度 “兩極偏差”,釉層或過脆或過軟
當燒成溫度低于拋釉熔塊熔融溫度(通常<1100℃),熔塊未完全熔融,釉層無法形成均勻致密的玻璃質結構,內部存在大量未熔顆粒與微小孔隙,釉層脆性增加,后續使用中稍有外力(如輕微撞擊)就會開裂。溫度超過 1250℃,釉層過度熔融,流動性過強,會在坯體邊緣形成 “厚釉區”。厚釉區冷卻時內部溫度梯度大,外層先冷卻固化,內層后冷卻收縮,形成 “內應力”,最終厚釉區出現縱向裂紋,甚至貫穿整個釉層。
2. 升溫 / 降溫速率過快,應力集中無法釋放
若升溫速率超過 10℃/min,尤其是低溫階段(室溫 - 600℃),坯體與釉層中的水分、有機物快速揮發,形成大量氣體,這些氣體無法及時排出,會在釉層內部形成 “氣泡”,氣泡破裂后留下針孔,針孔周邊應力集中,后期易擴展為裂紋。冷卻階段若降溫速率超過 8℃/min,釉層表面迅速固化,而內部仍處于高溫軟化狀態,當內部冷卻收縮時,表面固化層無法跟隨收縮,產生 “拉應力”,導致釉面出現不規則裂紋,尤其在瓷磚轉角、衛浴潔具弧形部位,裂紋更易集中。
3. 保溫時間不足,釉層熔融與排氣不充分
保溫時間<30min 時,拋釉熔塊熔融不徹底,釉層與坯體界面未充分反應,無法形成穩定的過渡層;同時,釉漿中的氣體未完全排出,殘留氣泡成為 “裂紋源”,后期使用中,氣泡受溫度、濕度變化影響,會逐步擴展為可見裂紋。
三、施釉環節疏漏:
1. 釉層過厚或過薄,受力不均引發開裂
過厚的釉層冷卻時收縮量更大,與坯體的收縮差加劇,同時釉層內部易形成 “溫度梯度”,表面與內部收縮不同步,最終出現 “同心圓形裂紋”。過薄的釉層無法形成完整的玻璃質結構,抗沖擊、抗應力能力大幅下降,使用中若遇到輕微摩擦、撞擊,就會直接出現發絲狀裂紋,且裂紋易快速擴展至坯體。
2. 施釉不均,局部積釉或露底
淋釉、噴釉時若設備參數失控(如噴嘴角度偏移、輸送帶速度不均),會導致釉漿在坯體邊緣、轉角處堆積,形成 “積釉區”。積釉區釉層厚度遠超正常范圍,冷卻時應力集中,必然引發開裂。施釉時若坯體表面有油污、灰塵,釉漿無法正常附著,會出現 “露底區”(坯體直接暴露)。露底區周邊釉層與坯體結合不均,應力集中,后期易從露底區邊緣產生裂紋,逐步向周邊擴展。
拋釉熔塊釉面開裂并非不可避免,關鍵在于全流程的精準管控。從原料選型到工藝執行,再到使用維護,每個環節都需嚴格遵循科學標準,才能讓熔塊產品既保持高顏值,又具備長壽命。